孫雁飛:工業互聯網解決制造業轉型之痛
4月2日,“2019互聯網岳麓峰會”在湖南長沙舉行。在金蝶承辦的“工業互聯 賦能未來”工業互聯網專場論壇上,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孫雁飛表示,依托工業互聯網,能解決制造業的轉型之痛,工業互聯網也需要工匠精神。
4月2日,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孫雁飛在“2019互聯網岳麓峰會”現場
制造業之痛
通過對數萬家制造業企業的調查,孫雁飛總結出當前制造企業面臨的困難。首先,全球制造模式進入到個性化時代,今天的消費者已不再是單純的消費者,而是參與到設計、生產以及使用當中的產銷者。因此,個性化大規模定制已經成為新的需求和挑戰。
產品、供應鏈復雜化對制造協同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今天的系統已不再是滿足消費者單純消費的系統,在這種復雜的供應鏈下企業如何保障交期和效率?孫雁飛以電商舉例,今天你在網上下了一個產品訂單,要求他們明天早上就送到手上,不送到的話就會被投訴,正是因為消費者“苛刻”的要求,助生了中國物流行業的高速發展,促進中國企業在大規模定制下實現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協同生產、采購、銷售,同時要對生產線進行更加柔性化的設置。
此外,就是企業的隱性成本增加。孫雁飛表示,在企業所有的各項費用中,管理都占很大比重,比如采購、人力成本等,不確定性也帶來了大量浪費。
最后,低排放、低碳、低能耗等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比如對排放,對熱能的使用和需求,這些綠色企業對數字化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孫雁飛認為,制造業有很高的價值,但是制造業過去沒有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跟上,所以面臨巨大的成長空間,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如何破解?他給出了答案,依托數字化技術的改造,也就是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需要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業互聯網?孫雁飛認為,工業互聯網就是通過先進制造與互聯網技術融合產生的工業智能新形態。
金蝶秉承工匠精神做工業互聯網,因為做工業互聯網不是為了實現信息化,最重要的是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產品,滿足消費者對更高水準的要求,“因此我們更需要回歸初心,回歸初心就是弘揚工匠精神。”
如何切入工業互聯網,孫雁飛認為有三個路徑。首先是從生產端切入,主攻智能工廠和生產線,通過集成生產系統獲取數據,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其次是從產品端切入,主攻智能產品,提供智能增值服務,拓展價值空間;最后是從平臺端切入,主攻第三方工業互聯網平臺,主要提供運營優化、資源協同、設備連接管理等各類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的支撐服務。
孫雁飛認為,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制造升級,目標是賦能制造、密切客戶、優化運營、平臺創新、生態共贏。正如他所說,“任何一個企業都是在一個生態環境下,我們需要一個共享共贏共建的平臺,無論是社會化平臺還是行業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一定是在這個層面上搭建共建共享的生態,大家通過這樣一個平臺連接客戶、賦能制造。”
孫雁飛還講述了金蝶的工業互聯網踐行之路,金蝶從2年前開始做工業互聯網,在很多項目進行探索和研究,例如在廣東省陽江市搭建了一個五金刀剪行業的互聯網平臺;基于大數據的優化,金蝶和中車株機也搭建了一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了產業效率提升,成本下降。
孫雁飛認為,金蝶工業互聯網的平臺特性就是數據、模型、平臺、服務。數據就是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怎么管理數據;模型,過去已經在底層架構研究上取得了很多的進步,怎么樣建這個模型,這是模型和算法的概念;對于平臺,孫雁飛認為沒有平臺很難應用好,不僅要提供相應的服務還要有生態,共同為用戶提供服務。
金蝶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特性,敏捷前臺、共享中臺、穩定后臺,在前端提供很多快速的迭代應用,中臺提供共享服務,后臺跟伙伴在PaaS層面上為客戶提供“高可用”的生產體。孫雁飛表示,“這就是金蝶高生產力的連續體,過去我們做消費級的互聯網+,企業級互聯網天生就是PaaS+SaaS。金蝶體現的就是用,你要把它用好。”
金蝶工業互聯網發展策略是行業落地、平臺創新、共享使能、工匠精神。孫雁飛介紹,金蝶正在打造鋼鐵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有3萬多家制造企業上云。平臺創新PaaS(平臺即服務)和SaaS(軟件即服務),金蝶云·蒼穹云平臺就是平臺級的PaaS平臺。
孫雁飛表示,金蝶有超過15萬家的中小制造企業,超過1萬客戶基本實現智能制造改造,金蝶希望通過工業互聯網能夠把這些企業更有效的聯結在一起。
產業互聯網空間巨大
“我們看工業互聯網的時候,還要看到更遠大的前景就是產業互聯網,騰訊也提出要做產業互聯網,我相信產業互聯網未來有非常大的空間和機會。”
孫雁飛認為,從大行業來看,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其中,服務業在消費互聯網的層面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農業也在進行互聯網化,如金蝶跟中國最大的農業養殖上市公司溫氏,在做中國的農牧養殖行業的互聯網數字化。
孫雁飛認為,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在不斷融合,三個行業也在不斷地融合。數字經濟時代下每一家企業都是跨界的,惟有跨界才能夠找到商業突破點,才對技術帶來的變化有更深體會和認識,每一個企業才會有更好的往數字化轉型的動因和驅動力。